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其中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吉中孚五人生平不详。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有版本中有李益。
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他们大都以王维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
大历十才子中成绩较突出的是钱起和卢纶。尤其钱起是十才子中最有成就的人。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卢纶、司空曙,李端诸公一调;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以来格韵,去人不远;皇甫兄弟,其流亚也;郎君胄亦平雅;独钱仲文当在十子之上。”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其称号及所指人名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据唐代姚合的《极玄集》记载,大历十才子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邠、钱起、苗发、崔峒、耿漳、司空曙、夏侯审。《新唐书·卢纶传》亦作此说,但在其他记载中,如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严羽的《沧浪诗话》、江邻几的《嘉佑杂志》、清代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都略有不同,除以上十人外,被认作十才子的还有李益、郎士元、皇甫曾、皇甫冉、李嘉祐、刘长卿、吉顼、冷朝阳等人。可谓众说纷纭,当以《新唐书》为是。“十才子”中有的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但在当时却是颇有声誉。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华美雅丽、轻酬浅唱的诗风亦发达起来。“大历十才子”等人就是这种诗风在中唐时期的代表。
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卢纶(生卒年不详),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王咸)、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卢纶与之交往的,还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迁大权的人物,如皇甫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则更多。与一些著名诗人的交往则更无须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卢纶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
吉中孚 [唐](约公元七八六年前后在世)字、号、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鄱阳人,约唐代宗大历年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初年。工诗歌,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后还俗。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历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中孚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其诗以五言为主,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和谐,时有佳句。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少数作品感时伤乱,同情农民疾苦。
司空曙 [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今属河北省)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辠节度剑南,辟致幕府。授洛阳主簿。未几,迁长林县丞。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曙诗有集二卷,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任左拾遗,贬长林(今湖北荆门西北)丞。贞元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任职,官检校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曙为卢纶表兄,亦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 卢纶钱起韩翃。
唐代(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诗人。字、号、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年间前后在世,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初为乐平令,但诗篇传世颇少。苗发,唐代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历官朝散大夫、秘书丞。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驾部员外郎。屡官至秘书丞。擅长写诗,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唐书·文艺·卢纶传》载:“纶与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全唐诗补编》存其诗一首。今传《苗发诗集》。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四—一常表《授苗发都官员外郎制》。《新唐书》卷七五、卷二0三,《唐诗纪事》卷三O,《唐才子传》卷四。不过,后人知道苗发的并不多,或许因为经过岁月的淘漉,传世作品不多,所以显得他的文学成就不大。
崔洞(一作峒,唐朝大历年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号、里居、出生地、生卒年以及生平均不详,唐朝大历年间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详。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崔峒的诗现今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 ,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耿湋,唐代(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诗人,字洪源,河东人。生卒年以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现可见关于耿湋的资料很少。现可知的是他宝应二年(763年)进士及第。姚合《极玄集》卷上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都说耿湋为宝应二年进士。对于耿湋及进士第后的仕历,除《唐才子传》所载稍微具体点外,其他各书记载均极简单,并且相互矛盾。《极玄集》说他官至左拾遗,《郡斋读书记》也说为左拾遗,而《直斋书录解题》与《新唐书·艺文志》却说为右拾遗。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夏侯审 ,唐代(约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诗人,里、字、号、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末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诗人,工诗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试“军谋越众”科及第。授校书郎,又为参军。仕终侍御史。初于华山下购买田园为别业,水木幽闲,云烟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审吟诗颇多,但传世甚少。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十才子诗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寄情山水,咏颂自然。十才子大多步王维的后尘,以田园风光为主要题材。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时序更进,物我相亲,寓静于动,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2)格律规整,字句精工,是十才子作品最显著的特色。他们作诗都很认真,态度严肃,作品体裁多用音律和谐的近体格律,很少见到乐府歌行。如韩翊的《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有声有色,顺势贯连,章法非常紧密。
(3)轻酬浅唱,情思绵远,是他们诗歌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晚唐时诗风绮丽,而中唐时期十才子的作品也有很多体现这个特点的,只是没有过甚。如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感情细腻,形象生动而传神,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少女的情思。
大历诗人不幸地生活于兵荒马乱、奸佞当权的时代,他们苟且偷安,不得不参与应酬。从总体上说,他们胸无大志,陶醉于眼前的富足,不关心国家的兴亡,更看不到潜在的忧患;他们人格都比较龌龊,对权贵不分好坏,一味吹捧颂扬。在《县中池竹言怀》中,钱起自诉道:“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j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方漆园人。”他虽然也追求精神自由,但更看重苟且偷安的牛活。这就是十才子的普遍心声。赋诗的场合往往就在权贵安排的宴会上,他们得意于权贵的褒奖,彼此之间逞才耀能,似乎成为标明宴会档次的社交人物、公关人物。,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记载:“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指钱起、郎士元)无诗祖饯,时论鄙之。”此书所选诗“起自至德元首,终于大历暮年”,可见主要是这一批人的诗歌,、有趣的是,高氏在序中还说:此书选诗标准是“因事造端,敷弘体要,立义以全其制,因文以寄其心,著王政之兴衰、国风之善否,岂其苟悦权右、取媚薄俗哉?”正町谓欲盖弥彰,其实,这些人“苟悦权有,取媚薄俗”的作品不少。这些诗人的不幸是牛活于乱世,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缺少独立人格,只能有u无心地为人歌功颂德、糊里糊涂地歌舞升平。
他们另外一重不幸,就是生活在盛唐诗歌极盛之后,便错误地追步盛唐诗境,结果却不得盛唐诗歌之自然清新,而表现出模式化的平丽冲秀、清淡明丽、浮词套语。他们胸无大志,自以为可得王、孟的清新、冲淡,实际上只是称道隐逸、流连光景、故作文雅而已。由于他们的诗歌不见性情,所以诗风有趋同倾向。然而,他们毕竟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也写了反映时局战乱的诗,尽管这不是他们诗歌的主要倾向。蒋寅指出:“在诗歌的体式方面,大历诗人较重视近体,较重视五言,总的来说,他们古体的成就不如近体,七言的成就不如五言,长篇的成就不如短章。”正好与元结等人偏好古体的作风相反。
从逢遇诗角度看,大历十才子逢遇诗作为一种题材类型,明明白白地证实了大历体的存在。人们从题材领域、抒情方式、景物描写等方面认识到,所谓大历体确实是唐代、德宗朝诗的一种时代性风格,以绝句、律诗为体式,以感伤悲怆风格为基调,以孤独冷寂境界为特征,偏于乱世事象和景物描绘,带有中唐诗生活化、题材个性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