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合称  >>  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是初唐诗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的并称。他们都是宫廷御用文人,身居高位,于宫廷御苑、楼阁台榭中大量写作应制诗,因而能以“文翰显时”。

《新唐书·杜审言传》:“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王应麟《小学绀珠》卷6“四友”条:“杜审言(必简)、李峤(巨山)、崔融(安成)、苏味道为‘文章四友’。”

“四友”诗风不一,然都是五律形成的指动者。苏味道、李峤早有并称之誉,但诗歌内容较贫乏。崔融、杜审言写过一些有生活实感的诗作,杜诗为佳,其五言诗格律谨严,已备近体条件,并加长了篇幅,使五言排律渐具规模。


文学背景


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为一般士人中有文才的升迁创造了条件。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杜审言

(约654年-约708年),字必简,原籍襄阳,是杜甫的祖父,为人恃才傲物。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诗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黏外,其余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黏式律。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李 峤

(644年~713年)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和苏味道又以“苏李”并称。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藻丽有余而雄浑不足,总的说来不如杜审言。这与他一生仕宦显达而较少挫折不无关系。李峤有咏物诗百二十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所咏为自然景物、动物、植物、乐器、建筑、用具等。刻画虽然工细,然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其七言古诗《汾阴行》为后人称道。

苏味道

(648年—705年),初唐政治家、文学家,唐代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

崔 融

(653年~706年) 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总体评价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粘外,其馀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颈联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

李峤的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藻丽有馀而雄浑不足,总的说来不如杜审言。这与他一生仕宦显达而较少挫折不无关系。李峤的诗,以工整的五言律为主,在这方面下过很深的工夫。他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咏物诗,多为奉命或应制之作,故缺乏生意,无多少可取之处;但这些诗大都是合律的,且十分讲究修辞技巧,在当时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