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指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字孟德。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
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弟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人尽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曹非常中重视网罗民间隐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都聚集起来。三曹一方面批评动摇隐士所信仰的荒诞无稽,让众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国。另一方面又歌颂其情操,把隐士视为同道中人,意在招隐求贤、辅君济世。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开头即以人生短暂发问:”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以入世的物质享受诱发隐士们出山,为其建功立业.此诗受到曹植《七启》劝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 这一方面说明三曹欲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存在着大量的隐士不为朝廷所用.究其原因,首先,文人的被杀和政权的变更使文人远离政治,明哲保身.其次.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向世族势力妥协.世族势力在仕途上会出现垄断局面,这无疑多少会堵塞下层寒士的进取之路.再次,曹丕恢复儒学,主张以经学取仕,虽说唯”才”是举,但是这时“才”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才士即经士,那么通经之士多不识世务,不是真正的有才之士,所以没有发生应有的效果应是情理中的事了.而且所取之士各为己利明哲保身.有许多有真才实学,经世安国之才大多隐居山林.
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同时也是创立者。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南北朝钟嵘的《诗品》曾评论此三人的水平,并将曹植列为“上品”,极尽誉美之辞,曹丕为中品,曹操则为下品:
●曹植为上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曹丕为中品:“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曹操为下品:“魏武帝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不过到了唐宋以后,对于曹操作品评价普遍提高,认为其诗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曹丕高于曹植:“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在评论三国时代文学成就时,只提了曹操、曹植与建安七子,而略过了曹丕。
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虽然多数文史学家会把曹植排第一,他却认为应该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