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岭南三君”。为清朝初年广东三大齐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 三位诗人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所以都拒绝和清朝政府合作。他们的诗歌均歌颂明朝末年抗清斗士,揭露清军南下的种种暴行。他们的诗歌风格上为现实主义,描述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战乱不断,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
屈大均(1630~1696)曾削发为僧,还俗改今名,北上游历,密谋抗清,“险阻艰难,备尝其苦”,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大同感叹》、《猛虎行》、《菜人哀》等揭发清兵屠戮暴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登罗浮绝顶》等诉说家国兴亡悲哀,《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抒发仰慕忠节之情,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
梁佩兰(1629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岭南三大家”在清初文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当时他们不但各自享有较高的声望,而且他们的行藏出处,交接风格也很具有典型性。受传统文化影响,如何做人、如何交友显得十分重要。朝代鼎革之时,尤其是明清之际士人的出处行藏更为人们关注。然而岭南遗民屈大均在交接方面自始至终就率性而为。不管对方是初入仕途的清朝官员,还是颇遭非议的贰臣,他都乐于结交。在这一点上他与陈恭尹大为不同。康熙十七、八年之前,陈恭尹在交接方面非常谨慎,此后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屈、陈二人分别为这一时期两种不同类型的代表。同时覆巢孑遗陈恭尹交接态度的转变在当时也最具有典型性。
明遗民与仕清者相互间能认可对方的政治选择。特殊的时代带来了选择的多元化。许多人都能把公义与私情分而处之。政治上的对立一般不会严重影响个人之间的友谊。人们对日常生活要素的全面关注重要于对政治要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