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搜索
将进酒
汤显祖
重阳节
李白
唐诗三百首
九月九日
满江红
爱国诗
首页
作者
分类
名句
课本古诗
诗人合称
古籍合集
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庆庵寺桃花
宋代
·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写花
生活
向往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当年的桃源人为了避秦之乱,找到这么一个男耕女织的佳地,但他们没有年历记载,只是看到
桃花
盛开,才知道是新的一年来到了。
倘若我住在
桃花
源里,就一定不让
桃花
瓣落入溪水之中,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见到水中
桃花
,随水找到洞口进来啊!
注释
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
桃花
源记》中的地方。
故事
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
桃花
,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
桃花
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红:
桃花
开放。
遣:让。津:渡口。这里进入
桃花
源的洞口。
简析
处于南宋末年的谢枋得,对于当时的现实
生活
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统治者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
生活
,而
劳动
人民
却动荡之中,过着艰辛的日子。诗人见到庆金庵的
桃花
盛开,并没有引起他观赏的兴起,而是从
桃花
源流水,
联想
到了
桃花
源这个
理想
中的地方。诗人由此落笔,驰骋
想象
,写下了这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绝句。首句从
桃花
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
生活
在这里,欢度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
自然
更会知道神州又经过盛唐、二宋这些年代了。他们是如何计算历法呢?“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虽写得是计算历法的方法,但表达的诗意却远不仅如此,而是更进一步形容了这个美妙的绝俗之地。三四两名在,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
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
桃花
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
想象
,表达对桃源的
向往
。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
向往
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政权处于
风雨
飘摇之中,
人民
过着动荡不定
生活
,哪还有这样的乐园呢?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猜你喜欢
赏析>>
联句嘲僧
[苏辙] · [宋代]
玉箸插银河,红裙蘸碧波。更行三五步,浸着老僧窠。
赏析>>
诫子吟
[邵雍] · [宋代]
善恶无佗在所存,小人君子此中分。
改图不害为君子,迷复终归作小人。
良药有功方利病,白圭无玷始称珍。
欲成令器须追琢,过失如何不就新。
赏析>>
塞下曲 其五
[谢榛] · [明代]
朔云黯淡古今愁,十月交河冻不流。铁马无声关塞静,征夫月下唱梁州。
更多>>
诗词分类
重阳节
端午节
秋天
中秋节
爱情
冬天
夏天
春天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少女
柳树
菊花
荷花
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清明节
七夕节
更多>>
热门作者
李白
杜甫
辛弃疾
陆游
欧阳修
孟浩然
于谦
李商隐
王守仁
罗隐
温庭筠
岑参
曾巩
秦观
龚自珍
元稹
庾信
贾岛
屈大均
王世贞
杨慎
刘克庄
曹操
唐寅
纪昀
柳宗元
白居易
苏轼
李清照
韩愈
刘禹锡
王安石
杨万里
朱熹
黄庭坚
陈师道
梅尧臣
苏辙
皮日休
叶茵
更多>>
课本古诗
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
选修(中国古...
选择性必修下...
选择性必修中...
选择性必修中...
选择性必修上...
选择性必修上...
必修下册(古...
必修下册
必修上册(古...
必修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更多>>
诗人合称
宋四家
唐宋八大家
更多>>
古文典籍
《吕氏春秋》
《周礼》
《礼记》
《九章算术》
《金刚经》
《了凡四训》
《西游记》
《搜神记》
《人物志》
《水浒传》
《搜神后记》
《喻世明言》
《封神演义》
《西厢记》
《隋唐演义》
《鬼神传》
《狄公案》
《阿弥陀经》
《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
《山海经》
《红楼梦》
《淮南子》
《墨子》
《鬼谷子》
《百家姓》
《西汉演义》
《本草纲目》
《吴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三十六计》
《韩非子》
《荀子》
《三字经》
《弟子规》
《孔子家语》
《战国策》
《贞观政要》
《中庸》
《孝经》
《论语》
《孟子》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新唐书》
《晋书》
《宋史》
《明史》
《后汉书》
《北史》
《三国志》
《汉书》
《周书》
《元史》
《隋书》
《史记》
《新五代史》
《南史》
《魏书》
《宋书》
《左传》
《周易》
《辽史》
《易传》
《抱朴子》
《列子》
《黄帝四经》
《老子》
《刘子》
《尹文子》
《曾国藩家书》
《读通鉴论》
《千字文》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