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与《京都元夕》以乐景寄哀愤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诗人心目中,元夕时的热闹也好,冷清也好都排遣不了他浓重的家国之恨;都流荡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愤激的情感。该诗前两句写景,景是凄凉萧条的,这是诗人冷清孤寂心境的观照;后两句抒情,情是凄苦忧伤的,这是由灯火微茫、村荒地野、黄叶漫山、积雪拥门的景所引发的,是外景与内情契合而一所激起的心灵的颤动。以景显情,情景交汇,使这首咏叹节令的小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句,描写长寿山居元夕景况。荒村里,隐隐约约地有几点灯火,与“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京都元夕大有不同的是,这个元夕他既未出游,又无人过访。山居处所,黄叶满山,积雪堆门,一片萧条、凄凉景象。“共”字写出唯有微茫灯火与荒村相伴;“漫”“拥”表现残叶遍野,积雪塞门。如此意象,映衬出了诗人冷清孤寂的心境。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句,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郁积。三十九年,多少往事,如今只落得形单影只,独自和黄昏作伴。“只留”已见形孤;“孤影”再现影单。“黄昏”既暗示年令的迟暮,也暗示金国的国运如日薄西山。“只留孤影伴黄昏”,就意味着诗人在独自为自己的迟暮,金朝的没落而深深的忧伤。
该诗因为贯注着诗人深沉的国衰之痛,沧桑之慨,所以境界就远远地高出一般的咏叹景物的诗篇,显得意境峻拔,气势沉郁。“三十九年何限事”,蕴蓄了无尽的国仇家恨,无尽的苦辣辛酸。北方蒙古军残暴侵凌,金王朝飞速衰落,“何限事”中包含着的正是诗人的无穷恨憾。“只留孤影伴黄昏”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孤寂凄清,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金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的牵系和忧虑。
既不甘虚生,又不能速死,速死胜虚生,虚生胜徒死,生兮生兮死可耻。
空山浩浩风吹衣,白云出岫今旋归。梦中忽跨白麟去,齐烟九点光熹微。
横流黑海黄尘飞,铁轨潜通西伯里。石破天惊地轴倾,槁木死灰吹不起。
重阳巨舰凌长风,电光远烛虚无中。砉然鱼雷海底发,战血流渍波光红。
临流欲洒新亭泪,卧榻何年许鼾睡。五洲道路一朝通,夜夜晴空出妖彗。
搔首问天天茫茫,徒手焉能歼天狼。空城狐免白昼窜,走狗烹醢良弓藏。
扰攘群夷争角逐,睥睨神州如一粟。土苴圣制竞国威,杀人盈野膺天戮。
噫吁嘻!天荆地棘成畏途,东狼西虎环四隅。武陵一舸向何许,桃源世界还有无。
柴桑居士晋遗老,出本无心归亦好。却愁遍地炮花开,淋漓战血沾野草。
生不能迟死不早,忧心悄悄如蓬葆。精卫难填碧海乾,紫芝惆怅商山槁。
日图一饱夜一眠,圣人为腹自古然。畏罍但能岁大穰,呼龙瑶岛耕苍烟。
山窗长夏开萝径,松竹萧萧风雨劲。纵观蠹简三千年,转轴兴亡若明镜。
草茅坐论伤如何,盈廷食肉何其多。坐使生民弃涂炭,拖金曳紫冠峨峨。
赤手难援天下溺,且作长歌歌代哭,吾将及时返初服。
怅望和阳隔翠屏,江天遥见少微星。汇征本学遥公启,左试翻为贾傅行。
烟树苍苍徒极目,岁华冉冉若为情。知君终作商霖雨,愧我蓬蒿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