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元好问的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注释

人月圆:黄钟调曲牌名。
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
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
要就:要去的地方。
远岫:远山。

鉴赏

  整首小令的上半阕,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就是诗人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阕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而自己呢?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创作背景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回到家乡秀容,择居母亲张氏娘家东园。颠沛流离多年方始安定,眼见家乡宁静太平,年成丰收,他如释重负,作了这首曲。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你喜欢
忍事敌灾星。(以下《困学纪闻》)
物望倾心久,凶渠破胆频。(《咏房太尉》。自注:初琯
建亲王分镇天下议,明皇从之,肃宗以是疑琯,受谗废。
先是禄山见分镇诏书,附膺叹曰:“吾不得天下矣!”)
鼎饫和方济,台阶润欲平。(《纬略》)。
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虚。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
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
隔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
(见图与人论诗,举得意者二十二联,无全什者附记于此)
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南楼山最秀,北路邑偏清。
(虞乡县楼)
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趁朝参。(华下乞归,
见《摭言》)
十年太华无知己,只得虚中两首诗。(王禹偁云:人多
以四皓、二疏目图,惟僧虚中赠图诗云:道装汀鹤识,
春醉野人扶。言其操履检身,非傲世也。又云:
有时看御札,特地挂朝衣。言其尊戴存诚,非邀君也。
故图诗云云,言得其意趣)
看师逸迹两师宜,高适歌行李白诗。(赠z6光,
见《宣和书谱》)

老原原上卜年翁,感天功业地天聪。流言未信成王悟,悟成全得起禾风。

砂碛东西黄堧禾,泉疏高派落坡陀。日烘桑叶红于蓼,风逗云芽蒲似罗。

野店华人求阿什,绛衣回女唤央哥。晚来且喜看山便,重屋凭栏敞四阿。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