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公元1225年,即金哀宗正大二年,当时诗人家住登封县,他自己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官,来往于汴京与登封之间。这年他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写下了这首诗。
峭冷尖寒,也算做、一番元夕。还记忆、清歌妙舞,梅魂雪魄。
向日微闻年少事,狂夫曾到岐王宅。把玉箫、吹起落梅风,成今昔。
水驿底,孤眠客。月榭口,寒波积。正沈吟何限,钗痕綦迹。
早信今宵鲛帕湿,悔教那夜屏风隔。载一船、离恨压西溪,溪流碧。
九龙山下白日荒,九龙山上愁云黄。中有古坟几千百,泉为鸣咽鸢为翔。
龙钟翁仲烟中卧,危崖瘦石苍苔裹。一片萧疏插素秋,白日黄狐看山坐。
我来纵步深林行,苍山合沓间泉声。古木千寻不枝叶,土垒三尺堆荒荆。
残碑藓蚀无名字,无蹄石马流清泪。墓门老鬼夜半哭,断桥磷火黄昏炽。
斜倾老屋唤谁扶,病柏伛偻枝干疏。春深草色醉黄鸟,月白松涛咽鹧鸪。
尘世沧桑不可料,百年驹隙双丸跳。不如无植亦无封,骚人无处兴凭吊。
呜呼赤松子,黄石公,张良辟谷行相从,遥望三山东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