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才何处可得?来到湖上,免不了挥毫题诗。
春天烟雾缭绕的寺院,敲响清脆的茶鼓之声召唤僧徒们饮茶夕阳照耀着楼台,最吸引人的要数那高矗的一竿酒旗。
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山岭上香气终日不散。两只翠鸟从湖中惊飞,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我爱这西湖的风光庆幸还有蓑衣和苇笠,摇着小船做个渔翁总还可以。
争得:怎得。
杜牧之:唐诗人杜牧。杜牧诗多写湖山之胜,李商隐《杜司勋》诗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句,推崇不已。
茶鼓: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
卓:树立。
巘崿(yǎn è):指山峦。巘,山峰。崿,山崖。
翠:翠鸟。
这首诗首联从虚处入笔,借羡慕杜牧的才情自抑,达到总赞西湖美丽的目的,带出全篇;颔联和颈联从正面写西湖,以秾丽的笔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地展示了赏心悦目的湖山旖旎风光。尾联说诗人产生了要做渔翁,融合进这美妙的图画中去的企盼。诗全篇浑成,起句高妙,中二联鲜华妍丽,有西昆诗风,对联也很工,以“茶鼓”对“酒旗”对得很巧;结句收煞得体。
诗篇一开端,就用感喟企望的语气,披露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杜牧因写过许多描摹湖山的名作,而深受人们推崇,故李商隐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之句。这里借企慕杜牧来赞美西湖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写法上是借客尊主,从侧面入题,振起全篇。
人间虽难得有杜牧的才华,但来到湖上,光水色,赏心悦目,雅兴遄飞,正可吟诗。以此,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西湖边处处寺院,缭绕着袅袅飘动的春烟,时而传出一阵集合僧人饮茶的鼓声;孤山下楼台亭榭,披上了夕阳的霞光异彩,屋角间高插着招徕顾客的酒旗;起伏的山岩中,盛开着万紫千红的春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湖面游客的画船,冲破荡漾的波光摇前进,水花溅湿了刻画在船头上的双双翠鸟这是多么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中间四句,一句一景。写寺院,在春烟中响起茶鼓,足见其中香火之盛、僧徒之多;写楼台,于夕阳斜照中招展酒旗,暗示早晚游客不断,店铺繁忙。写山色,以“杂芳”烘染,“熏”三字,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平静。无论游山泛湖,还是寻访寺院,登临楼台,人们所领略的无不是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这里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工笔刻画,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绾合。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湖上题诗也许才情不够,驾起渔舟做一名钓翁总还可以吧。总之,寓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不免产生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未能有诗才,幸能有蓑笠,不能作诗人,且可作钓叟。“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乃诗人王安国于春天游览杭州西湖,心情愉悦而咏赏之作。诗曾误作林逋所作,《瀛奎律髓》《宋诗纪事》均予以辨正。
浮云谁谓出无心,甘雨祁祁润泽深。潭底老龙徒久卧,亢阳何事不为霖。
盥足红泉,劖心白石,几年归隐幽谷。龛山对牖,年水穿阶,点染万重乔木。
萱花无恙,先制就、莱衣褶幅。最好是、荷锸而耕,早收莲稻十斛。
风静榕阴昵语。忆解组潇湘,栗里辞禄。接䍦倒著,块垒填胸,漫问世间蕉鹿。
金龟换酒,记取胜游宜续。休孤负。一卷长沙,贾生无限歌哭。
一从藁砧去,无心事机杼。暮暮复朝朝,凝情立杼渚。
归帆数尽不见夫,夫不归来心独苦。宁知幻化只斯须,留得虚名竟何补。
胡不当初莫嫁轻薄儿,贪名徇利轻别离。何不终身学取秋胡妻,采桑纺绩为裳衣。
人心孰不恋乡土,百年会有归来时。汝夫若戍交河北,天下有时征战息。
汝夫若把奇策干王侯,名成也合衣锦图归休。乌栖故林,狐正首丘,丈夫安得长远游。
胡为朝望复暮望,化作石头在杼上。室中有儿,堂上有姑,姑老无所养,儿幼谁人扶。
儿无母兮走茕茕,姑失妇兮啼呜呜。汝夫一朝还,汝已化为石,石在路傍夫不识。
夫心始悔不早归,石本无情岂相忆。相忆知奈何,有泪如雨空滂沱。
古来贞节人,湮没何其多。石在天地间,万古不可磨。
石不磨,名岂灭,只恨恩情中道绝。遂令杼上远行人,见此应须悔离别。
君不见苍梧万仞湘水深,竹上斑斑泪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