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暮春之景,下四春日感怀。吴论:肃肃,落声。菲菲,落貌。【黄注】红素乃地下花絮。【顾注】惟鸟雀,见过客之稀。独柴扉,见村居之僻。关中数乱,谓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谓吐蕃近在西山。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黄生曰: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此诗上半,当想其虚中取意之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日没渡口昏,水风着人热。渔灯带萤火,微光互明灭。
舟人报水程,路远行欲歇。故山不分明,目尽心力绝。
遥想山中人,待人仍待月。
去岁雪中谈岁暮,只今岁暮夜空长。纵然未到家山去,一路梅花也自香。
应节东风隔岁回,绮楼云物共徘徊。未传暖律催金柳,已有春光到玉梅。
双燕社前迎细雨,群龙江上走轻雷。遨游莫向良辰负,管领韶华入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