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草枯水冷马添臕,箭放鸣髇不射雕。塞北又传烽火动,冠军人望霍票姚。
海县兵未息,公子今何之。酌君葡萄酒,听我白苧词。
忆昔来黄湾,始为童子师。诸生老伏胜,说客惭张仪。
连床风雨夕,秉烛听新诗。殷殷金石声,真足解我颐。
同居石壁下,斗柄倏三移。脱略势利交,所贵两不疑。
久怀地主恩,亦有莼鲈思。束书向钱唐,磬折从此辞。
钱唐寔都会,西湖天下奇。朱楼起相对,上有千蛾眉。
羽衣何翩翩,处子冰雪肌。楼前五陵儿,并马金鞭垂。
酒酣复张乐,但惜白日驰。近者属凋丧,不及全盛时。
空山凤皇去,月黑号狐狸。春风吹行殿,碧草生荒基。
何当从子游,观涛酹鸱夷。辛苦草《太玄》,徒为廉蔺嗤。
子实济时具,飞腾方在兹。匠石既已遇,小大随所施。
从容宰相前,奋舌论安危。岂无一尺箠,盗贼不足笞。
天空羽毛急,水涸舟楫迟。临岐更挥泪,中年伤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