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五子中原得,千秋仅一麾。壮心何遽折,吾道益堪悲。
大海东南去,天风日夜吹。独留龙剑在,紫气斗间垂。
唐殿隋宫满白蒿,汾河千古尚滔滔。当年客里驱羸马,此日樽前赠佩刀。
极目彤云沙塞远,荒城落日太行高。晋祠过我留题处,难老泉头罄浊醪。
大海萍踪一叶浮,闽南鸿迹纪句留。偶携谢客登山屐,间上生公说法楼。
树色拥窗云住宿,溪声聒耳水环流。暮钟微动苍烟合,指点猫峰夕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