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读‘巨’)秸(读‘街’。)”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这两句,显然是在学习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但是,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就知道张诗在使用文字比不上白居易:一、张诗又是“吹”,又是“射”,何其累赘!二、两个“衣”字,两个“饼”字,两个“忧”字,字重意拙。三、读起来也不顺口。四、而白诗格律整齐押韵,读起来顺口。五、“可怜”二字,突出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六、“衣单”、“心忧”、“炭贱”、“天寒”,全是主谓结构的词组,读起来突出后一个字,非常具体地写出了卖炭翁的心理,表明了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老人不仅不忧自己的衣单,而且希望天气更冷,这就显得更加悲惨了。
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如果说“不忧衣单忧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般积极向上的清风。北邻卖饼儿每五更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
拨棹中流,来寻旧梦,山痕略有烟遮。细雨长堤,三年不踏杨花。
低枝便向东风转,到青时、我已天涯。待归来,怕又啼莺,换了栖鸦。
堪他绰约双鬟女,坐邻船背影,泥唱琵琶。知否愁侬,年年久厌离家。
要拚一醉无人劝,便听歌、豪兴都差。且回舟,好趁城阴,日未西斜。
坡老去今几何世,耿耿清光在天地。年年置酒拜公辰,坐客微嗟今昔异。
海藏诗老能驻颜,韵胜于公有深契。酒酣高歌移我情,黄州苍梧俨坐次。
蜗居雨中过寒食,海棠如雪纷满砌。君门九重家万里,孤臣偃卧空馀涕。
荒江落月迥孤角,一往扁舟落何际。瞻儋由雷肆恶谑,路人犹识东坡弟。
遗诗千载动心魄,当年身受何滋味。故作达语掩悲凉,岂真解脱忘忧惴。
天公有意变要荒,远谪韩苏同一致。达者或穷穷乃达,此中得失难浅议。
惟公解事人胜天,晚岁和陶入圣谛。当歌对酒万端空,领取当前真实意。
垂垂镫焰冷,铃柝促人眠。雁叫有霜夜,星明无月天。
青门逢壮志,白社换流年。枕畔抛书后,鸡声梦著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