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开头两句吟后顿觉一种惆怅忧伤的气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位青年,他满面愁容,步履迟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边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踯躅”,是因为他对“京邑”“恋”念极了。“恋京邑”为一篇中要领。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皇宫在京邑中,是诗人日常出没之处。建康为东吴、东晋古都,古迹胜景不胜枚举。诗人登上烽火楼,既没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处“墀阙”之怀,也没有凭吊陈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视“墀阙”。他平素身处墀阙,似乎对墀阙看犹未足,而来登此烽火楼作一饱览。按理说,他此日登楼所望“墀阙”,比他平日所见应是远了。但诗人在此却说是“近”了。这乍想似乎违于理,但深思后便觉合乎情。这“近”字实从首句中“恋”字而来,因其“恋京邑”,故视京邑中的一切便反远为“近”了。“近”字凝结着诗人对京邑、墀阙的无限深情。前三句写京邑,“眺迥”句与上句对举,转写荆州。他对京邑是那样的“恋”,对即将赴任的荆州,诗人也以三句作答。据《南齐书》本传载:谢朓去荆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随令“朓可还都”。据此可知,荆州随王府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谢朓对此也当早有所料,故“风云多”一语,绝非简单的写景,而实隐含着对此去荆州的畏惧之情。
接着两句,隐含此情尤深:“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荆吴之间,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诗人素性爱好玩赏之自然景物,此时却成了他的惆怅忧郁的象征。山是阻隔两地之情的障碍,江水有着险不可测的波澜。诗人此去荆州福祸未卜,一腔心事咏叹无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惧之思。
“归飞”一句,笔意陡转,神思飞越,由将去而未去荆州的此时,想到去荆州后思归之日,陆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澜波惊扰,空中又恨身无羽翼。未去荆州时,已对京邑恋不可舍,去了荆州,遇上人事趄必将更“恋京邑”。“恋京邑”而归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忧思,亦必十倍于今日。忧思及此,笔锋再一转:“其如别离何?”自我提问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离此京邑而去荆州呢?
这首诗以“恋京邑”提携全篇,明写京邑可恋,暗写荆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复今,妙笔回还往复,互为呼应。诗意含蕴,耐人寻味。
有客骑白驹,扬鞭入青草。悠悠无远近,但择林亭好。
萧条北城下,园号李家媪。系马古车门,随意无洒扫。
鸣禽惊上屋,飞蝶纷入抱。竹林净如濯,流水清可澡。
闲花不着行,香梨独依岛。松枝贯今昔,林影变昏早。
草木皆苍颜,亭宇已新造。临风置酒樽,庭下取栗枣。
今人强欢笑,古人已枯槁。欲求百年事,不见白须老。
秦中古云乐,文武在丰镐。置囿通樵苏,养兽让麀䴠。
池鱼跃金碧,白鸟飞纻缟。牛羊感仁恕,行苇亦自保。
当年歌灵台,后世咏鱼藻。古诗宛犹在,遗处不可考。
悲哉李氏末,王霸出奴皂。城中开芳园,城外罗战堡。
击鼓鸣巨钟,百姓皆懊恼。及夫圣人出,战国卷秋潦。
园田赋贫民,耕破园前道。高原种菽粟,陂泽满粳稻。
春耕杂壶浆,秋赋输秸藁。当年王家孙,自庇无尺橑。
空馀百岁木,妄为夭巫祷。游人足讥骂,百世遭舌讨。
老翁不愿见,垂涕祝襁褓。持用戒满盈,饮酒无醉倒。
大雅清风久不闻,一杯聊为洗荒坟。朱弦三叹无今古,说与江东日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