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没有依存。
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
朝霞驱散夜间迷雾,鸟儿们全都匆匆结伴飞。
只有孤鸟慢慢飞出树林,太阳还未西落就又飞回来。
尽力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哪里不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
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万族:万物。族,品类。
托:依托,依靠。
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暖暖(ài爱):昏暗不明的样子。
余晖:留下的光辉。此句喻东晋灭亡。
朝霞开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
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
相与:结伴。
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
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
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苟:如果。
已矣:犹算了吧。
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第一幅景象当是黄昏所见,万物均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驱散了隔宿的重雾,百鸟在霞光云天中翻飞,而独独有一禽迟举,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归还于故林。
诗末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蘖而来的。黄昏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馀辉”,以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作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于无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当初因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坚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反复,量力而行的。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但是旧友零落,世无知音,既然如此,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何所悲”是解脱之词,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
太息金焦长,依然冰雪清。飞腾当暮景,四十未专城。
听雨萍蓬合,看云组绶轻。徒惭龚渤海,治郡有循声。
男儿生不能裹尸马革事穷边,立功万里勒燕然。
又不能隐形服气归神仙,白日尸解升青天。当学漆园傲吏委形骸,下饲蝼蚁上乌鸢。
不尔亦当将身化猿鹤,日与虫沙相周旋。人生世上疣赘耳,溃痈决后均茫然。
达人方寸喻此理,一视死生无流连。叹彼仆仆堪舆者,槁项黄馘真可怜。
吾友颂臣更豪放,未死先为埋骨圹。科山山下筑生坟,前祖后妻相依傍。
坟成鸡黍邀故人,走也未往神先送。万里驰词拟赠君,未敢长歌将哭当。
曾闻孔圣言,死骨当速朽。肉体非黄金,不坏亦何有。
又闻宗教家,灵魂乃为宝。身壳本六尘,火之无不可。
先生儒学探天机,旁通禅理兼能诗。馀事间及青乌术,葬经岂受古人欺。
或疑身后经营计太早,不过平时妄塞悲。数首生挽渊明诔,一篇生祭楚人辞。
他年路过科山麓,我欲招魂一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