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我昔梦到蓬莱宫,三山对峙沧海东。玉楼十二接天上,地位不与尘寰通。
萧萧亦有绿发者,群居岂独黄眉翁。我揖仙翁问宝诀,喜我骨相非凡庸。
招我骖鸾跨白鹤,神游八极乘长风。飘飘双袖凌云起,霞裾星佩声瑽瑢。
振羽扶桑倏万里,凌绝倒影冲鸿濛。才经弱水已璚岛,忽历太华仍崆峒。
人间虽有八骏足,奔腾何处追奇踪。兴倦归来动觞酌,落日送尽西山红。
仙城迢迢拂衣入,绣褥坐我青芙蓉。红莲万炬光夺目,云窗雾阁相玲珑。
金光分遗万年草,沆瀣泻落琉璃钟。冰盘异馔杂麟脯,琅璈雅乐卑丝桐。
谓我饭我绝佳味,斫鲙欲取灵鳌供。舟人深入破烟水,渔竿一掣惊蛟龙。
碧潭夜浸珊瑚冷,银丝削出鳞甲空。酒酣大嚼发真趣,竦身长啸声如钟。
耳边授我鍊药说,还丹有术轻参同。昆崙瑶树亦可折,何必远游寻赤松。
我拜仙翁谢嘉惠,誓将脱屣长相从。邻鸡喔喔忽惊觉,满庭落叶霜华浓。
起望瀛洲不可见,怅然极目孤飞鸿。
杏花满地春狼藉,獭髓鸾胶医不得。玉兰杨柳锁东风,绝世芳华更谁惜。
低头客馆叹无聊,闷过春光五十朝。黄冈先生老好事,高斋置酒欢相招。
酒徒嗜酒惭户小,饮未三升迷白皂。许髯汪叟但长吟,醒眼相看应绝倒。
遇酒不饮负主人,遇春不醉还负春。酒徒平生愿无负,明朝却叩谁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