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公元766--794年)字元宾,先为陇西人,后家江东。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德宗贞元十年,年二十九岁。(新唐书本传不载卒于何年。此据韩愈撰墓志及直斋书录解题)年二十四,举进士后三年,为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第。明年,试博学宏辞,观中其科,而愈不在选。官太子校书郎。又一年,病卒。唐末陆希声辑其文为《李观文集》(后人或题《李元宾文集》)三卷,宋初赵昂另辑《后集》二卷,今皆存。观为文不袭沿前人,独辟蹊径,时谓与韩愈相上下。及观早夭,而愈后文益功。韩愈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李元宾墓铭》)。
今我不乐游西峰,喜有四子来相从。日长古寺风景静,蜀葵始青榴始红。
彭生旧时同游者,每遇游山先跨马。徐生爱山欲留宿,朝见青山独开目。
自云邑城尽原野,颇恨无家傍林谷。陈阮二牛皆少年,陈生家亦近此山。
阮生志不在山水,骑马欲行乃复还。吁嗟汝辈各努力,此身会见生羽翼。
乘风高举或远游,安得久为山人留。他时倘愿骑黄鹄,随我江边伴白鸥。
鸳鸯于飞,或矫或游。习习谷风,扇彼清流。春草扬翘,鼋鱼沉浮。
感物兴想,我心长忧。谁谓河广,曾不容舟。企予望之,搔首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