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梅尧臣的小村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小村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宽阔的淮河沙洲上忽见一小村,荆条编的篱笆留个缺口便当门。

寒风中小鸡得食正在呼唤同伴,老头衣衫单薄怀里还抱着孙儿。

小船翘着尾巴仅剩下一根断缆,枯桑被水冲蚀只残留下点点树根。

可叹百姓生活竟然如此悲惨,荒谬的是他们还被视为交纳租税的大宋臣民。

注释

小村:指淮河泛滥成灾后的一个贫困小村。

淮:淮河。

棘(jí)篱:用荆棘编的篱笆。

谩(màn):马虎,随便,此处指随便地、草率地。

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

生计:谋生的方法。

王民:臣民。

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

论:看待。

赏析

  这首诗前两联诗人极言所见村庄在淮水洪灾过后的萧索,后两联写受灾百姓的悲惨且官府冷漠视之,无所抚恤。全诗通过村内外的萧索凋敝,营造了一种悲戚的气氛。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

  首联描写偶遇小村,见破门残立。“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在淮河流域水灾过后,诗人所到之处,村落被淹,一片泽国,人烟皆无。这个时候忽然看到一个村子,诗人非常惊奇。从“忽”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惊喜之态。可是走近一看,只见破败散落的篱笆墙上凑凑合合地装着一个门。

  颔联诗人描写村中的情况。“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寒鸡偶然寻得食物,还在呼唤它的伙伴。用一“寒”字,既写出鸡已冷得瑟缩可怜,又点明季节已是深秋。村中的老头儿没有裹体的衣服,却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子为孙儿取暖。村里家禽很稀少,人亦稀少,诗中没有写丁壮的人,暗示壮年已流离到外地去谋生了。这一联与首联借以“棘篱”、“寒鸡”、“野艇”、“枯桑”等意象,突出这个村子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情景。

  颈联诗人进一步描写村中之破败。“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水上飘着一只小船,船头翘起,犹如鸟雀翘着尾巴,船上阒然无人,只留下断缆。村上没有树木,枯了的桑树也被水啮走了,只剩下一点残留的根子。

  尾联写村上百姓灾后无助,诗人加以同情。尽管沙洲村上人家,灾后现状如此凄惨,他们还是被谬误地编入交租完粮的户藉,作一般的王民看待,得不到应有的抚恤,十分可悲。诗人咏叹至此,不再评论,可以看出诗人对这些穷苦灾民,倾注满眶同情的泪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秋。当时淮河流域遭受水灾,洪水所漫,受灾州县颇多。诗人所到之处,村落被淹,一片泽国,人烟皆无。梅尧臣由汴京返宣城,而途中路过淮河,看见河岸边有一个小村,房屋铺设破败零落。诗人因此感到民生之艰,乃作此诗。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猜你喜欢
黄衫相倚。翠葆层层底。八月江南风日美。弄影山腰水尾。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无住庵中新事,一枝唤起幽禅。

官河绕湖湖绕城,河水不如湖水清。不用千金酬一笑,郎恩才重妾身轻。

雨久苔生砌,庭閒鸟入廊。书残重订线,琴润暂开囊。

临水妨钗坠,描花厌袖长。秋来何处觉,窗下簟先凉。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