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玉绳低,铜漏咽。人向湘楼别。似水柔情,此际那堪说。
剧怜碧玉瓜时,丹珠床上,都惆怅、翠华销歇。
真悽绝。持赠九曲连环,临岐莫遣玦。一望湘波,湘山更重叠。
从教身化湘烟,泪沾湘竹,梦亦逐、潇湘云月。
长林欲静风不息,谁家母子俱头白。闻君奉母海外还,使我悠然生喜色。
君家有母世所无,生年二十鸾镜孤。呱呱黄口始匍匐,高堂尚有翁与姑。
况经丧乱兼寇贼,绸缪牖户多艰虞。孝养能成义能教,俾君卓立恢弘图。
海潮之东朱厓北,虎皮高坐为师儒。板舆迎母就官舍,薄禄聊作反哺乌。
母为喜慰开一笑,苍天不负吾区区。解簪脱珥置学产,琼人勒石婺山隅。
春秋献祝皆俎豆,自兹庙食终不渝。五十年来冰雪操,三千里外舟车途。
鲸波鹏浪往复返,鬼神呵护良非诬。瑶池青鸟会献果,丹山小凤还将雏。
有司褒异表节行,闾里传述为楷模。呜呼,君家有母世所无,人间宁得此丈夫。
独悲安所慕,人生若朝露。绵邈寄绝域,眷恋想平素。
尔情既来追,我心亦还顾。形体隔不达,精爽交中路。
不见山上松,隆冬不易故。不见陵涧柏,岁寒守一度。
无谓希见疏,在远分弥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