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未了三生债。算天涯、别离情绪,最无聊赖。镜里年华容易老,青鬓丝丝暗改。
怅缺月、圆时能再。独我孤灯偎影瘦,听哀鸿、身断长空外。
欹枕想,夜如海。
年来贫病都堪耐。只难堪、参差骨肉,梦沉关塞。隔岁归期今未准,知否妆楼久待。
幸入手、鱼书先拆。满腹相思还细剖,读从头、乍展愁眉黛。
翻喜极,泪珠洒。
厚地无底不可穿,掘井设尺空到千。诸村百酂共一渴,双涧但绕孤城边。
县人已病耕土瘠,县名更似相欺得。夏资饮雨冬聚雪,涫沐尚为糜釜惜。
苦辛未蒙长官识,转苦回甘谁气力,安得抽刀刺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