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杂沓宾僚倚酒酣,卫公精爽梦犹谙。茄花地满真成谶,土木尘蒙不易探。
从亡古有汪元量,流涕今无沈乙庵。毅魄英灵应不昧,何由穆骏得回骖。
柴皇徒步奔埃尘,风云未至时方屯。石上无聊谩濯足,泥蟠留此潜其神。
辛苦门前水,年年载客西。青山一相送,乌鸟几回啼。
归计知难准,乡音听渐迷。来宵如有梦,应恋若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