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李白的于阗采花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注释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明姝:即美女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
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翻:反而。
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娥眉、皓齿,借代美人。娥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

赏析

  此诗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

  全诗可分两段。前六句叙事,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

  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像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

  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人李白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创作背景

  《于阗采花》是天宝三载(744),李白遭谗离开长安时所作,从此离开了仕途。他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蹭蹬未仕的杜甫。此后二年间,他们三度同游,交情很深。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染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棲。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悬鱼犹漫记当年,陈迹虚劳父老传。偃蹇一身惭我病,低回万死畏人怜。

再来鱼鸟能相迓,此去云泥但自全。边事关心拟明发,东风吹上越江船。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
分明一道恩光,照彻十方三世。
全彰诸祖玄关,漏泄衲僧巴鼻。
灵云刚道无疑,弥勒徒夸授记。
争如李四张三,相贺街头巷尾。
不是海印发光,亦非楞严三昧。
林下高人,休要瞌睡。
令余暗里笑舒眉,直是清风动天地。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