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温庭筠的南歌子·扑蕊添黄子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拈一点花蕊妆点眉上额黄,轻轻地吹拂着小花,把它插满发髻上。十五的月儿照亮闪光的屏风,映出枕上的绣鸳鸯,陪伴着孤独少女,洒下一片深情的银光。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有单调、双调之分。此词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

扑蕊:谓取花蕊以增额黄之色。蕊,花蕊。黄子:即额黄,古代妇女额间点黄。又,古妇女面也用上的花靥饰之。

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写戴花的动作。翠鬟(huán):头发所梳的形状。翠,形容发色光润青黑。

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映,汤本《花间集》作“暗”。

三五夜:十五月圆之夜。

芳颜:青春、美好的容颜。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月夜的相思之情,以女主人公的严妆丽容以及鸳枕明月为衬,表现其孤栖与寂寞

  起拍二句,从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征的化妆着笔,写出女子年轻貌美的形象。“扑蕊添黄子”,谓取花蕊以为面饰。古人制作化妆品,多取材于自然,所以将黄色的花粉作为额黄妆的饰品。“呵花满翠鬟”,说吹花后把花满戴于发髻之上。接下三句,转换抒写角度,不再写动态的人物,转而写静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变得深婉。“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三五之夜,则月欲明矣,则思愈炽矣。于是乎,对芳颜,扑蕊、呵花以自消遣。女子被封闭在闺房内,阗然独处,无人相问,只有鸳枕、屏山相伴,尤其是十五月圆之夜,更觉无限孤独寂寞

  此词通过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词中女主人公月夜独卧,不仅在前以严妆丽容为衬,其后又以“鸳枕”“月明”为衬,鸳枕独托面容,月明偏照芳颜,主人公那孤寂、相思之苦自在不言中。其中,“扑蕊”“呵花”两个细节的描写,用语精细奇妙,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有人将此词解释为写男女双方幽会的情景,说开头两句写女子着意妆饰,表现了她准备欢会时喜悦的心情;后三句是对相会时的具体描写。聊备一说。

创作背景

  温庭筠与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士子一样,也曾怀着强烈的功名之心,从军出塞,游历大江南北。但因为恃才不羁,触怒了上层社会,为其所不容,造成了他仕途不顺,屡遭失败。他常常与放荡子弟一同出入酒肆青楼,冶游于花间柳畔。于是以那个时代各阶层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反映的是闺中妇女生活与情感。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你喜欢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拨棹中流,来寻旧梦,山痕略有烟遮。细雨长堤,三年不踏杨花。

低枝便向东风转,到青时、我已天涯。待归来,怕又啼莺,换了栖鸦。

堪他绰约双鬟女,坐邻船背影,泥唱琵琶。知否愁侬,年年久厌离家。

要拚一醉无人劝,便听歌、豪兴都差。且回舟,好趁城阴,日未西斜。

美人在沐安,音徽间复阔。不奉君光仪,膏沐委蓬发。

青鸟西飞还,报我一书札。字字沐相思,归期邈秦越。

妾如霜中花,君如云间月。非君是妾夫,一心谁能察。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