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作者刘黻把他对南宋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从中可以看出都城临安既繁华又荒凉的特殊风貌,表现出作者忧国伤己的情怀。
诗题中的江指钱塘江,湖指钱塘湖(即西湖〉。首联写柳、荷、客、风。客是作者自指,上方即地势最高处。从人到物,全是一片衰枫凄凉的情态,一开始便给“伟观”罩上阴沉残破的影子。中间四句写景。颔联先写湖边的临安——这里既是“王气”所钟,又有“万井人烟”,可见其繁荣发达。“魏阙”本指古代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后代用以代指朝廷。“钱塘”是临安的别称。南宋统治者以临安为“行在所”,实际上是不敢承认他们已在那里建都。而诗中却用上“魏阙”、“千年王气”等词语,其中就隐含着对偏安局面的讥刺。
颈联把镜头从“万井人烟”上移开,着力描写江和湖。西湖素以水碧、塔秀、岛奇见长,前一句中的“澄”、“明”二字就抓住了它最本质的特征。后一句写江,“归舟”和“夕阳”虽然是这幅江景图中的主要内容,但不可忽视句中的”远”字和”动”字——因为远,所以不能尽见,只可依稀辨出夕阳下的归舟;而一个“动”字,勾出夕阳洒在江面上的金鳞为归舟所摇乱时的美妙景致,给全篇的描写多少增添了点动态美。
末联点明题意。由于钱塘是“王气”所在,因而“北望”句用中原何在论国事;因为作者对西风而伤怀,所以“半生”句用“鬓毛斑”叹自己(盈,通赢)。总之,国运不兴,仕途潦倒,正是国事、私事最不堪回首的时候,因而结尾处所包含的哀痛是深沉而接近绝望的。
这是一首对景伤怀之作。西湖素以秀美著称,而宋代的临安,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自南宋建都于此后,正是它的全盛时期。然而作者独能借富丽之景抒凄凉之怀:钱塘不失其秀,江湖不减其美,却和谐地同悲怆情怀融而为一,这是作者写景的高明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每两句一变,因而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但作者在描写时又非常注意四者之间的过渡和关联。比如第二句末用了“上方”一词,有了它,中间四句所写的景象才能尽收作者眼底。第二联写钱塘,那里是南宋都城,因而诗中说是“王气”已到。然而直承这两字而来的第三联,却分明有“王气黯然”的慨叹。第六句写江,天色将晚时的归舟最容易激起“吾归何处”的感情,这又自然地引出末联中原何处、半生虚度的感叹来。
阁门双辟约人还,后苑芳菲一望间。台榭参差春更好,瑶津绕岸耸眉山。
野渡盘涡,中牟界、涛翻浪走。勒马看、残山剩水,一番回首。
斜日乱碑森怪猬,危冈怒石蹲奇兽。笑中原、从古战场多,阴风吼。
炎刘鼎,嗟沦覆。袁曹辈,工争斗。看金戈塞马,喧豗驰骤。
浪打前朝黄叶尽,霜封断壁青苔厚。又几行、雁影落沙洲,多于豆。
夫子东吴秀,闻鸡早着鞭。诗名原在杜,利器必归燕。
宰著神明号,家藏锦绣篇。得时惊骥足,振翼羡鸢肩。
郢曲邀君和,穷交倍我怜。契投今雨外,心折古风前。
商羽欣同调,泥鸿各异天。长途纡万里,离绪绕三年。
昔去真徒尔,重来亦偶然。骑驴怀旧刺,坐客叹寒毡。
身枉登千佛,囊羞剩一钱。行歌经市上,沽酒忆垆边。
海阔萍难合,霜清月自圆。空悬徐稚榻,谁擘薛涛笺。
彦会期他日,吾门重叱贤。赏音弦指寂,惜别岁华迁。
台迥才多俊,凫遥令似仙。宦情如食蔗,慧业欲通禅。
文采留中叶,飞腾卜右蝉。飘零嗟郑谷,莫笑苦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