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孟浩然的夜渡湘水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夜渡湘水

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客船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处,只好在黑夜里暗渡湘川。
露气中飘来杜若的香气,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的欢声笑语。
船夫把船驶向岸上灯火处,到了近处才发现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
只能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注释

舟:一作“行”。利涉:利于渡江。语出《易经》:“利涉大川。”
闇(àn):即暗。一作“夜”。
杜:杜若,芳草名。
采:一作“暗”。
榜人:船夫。
时:一作“遥”。
浔(xún)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一作“涔(cén)”。

赏析

  此诗叙述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首联“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两句,写作者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作者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同时也点明了题目“夜渡湘水”。

  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表明,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两句写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出来。

  尾联两句“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浔阳”一作“涔阳”。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之前孟浩然游湘桂的路上。孟浩然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诗写于湘江转浔阳之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猜你喜欢

美木千章绕故宫,如烟如雾塞虚空。路冲南北山冈断,披拂能来万里风。

深似山中住,偏多风雨时。
莺稀出谷响,叶暗到门枝。
老氏但柔气,愚公宁有知。
跫然习已久,不自觉春迟。

岁华如水流难住,凋年又看行尽。做冷风酸,禁寒雨细,到耳凄然几阵。

幽窗睡稳。爱纸帐虚明,素光萤粉。屋小于舟,添来竹瓦翠筠润。

青灯如豆静对,喜观书老眼,细字堪近。时复相于,此闲领略,佳处醰醰随分。

梅华数本。待持赠无由,祗通芳讯,独享惭余,愧君还自哂。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