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苍梧之山古九疑,苍梧之郡汉置之。剑藏尉佗火山是,鱼如武昌丙穴宜。
武昌江边赵佗石,石出江波三四尺。隔江即有禹王祠,老柏旧栽皮尽赤。
人言王气□此分,正北一枝团碧云。向来南枝亦苍翠,物随世□竟憔悴。
树木犹知历数然,万方一轨趋争先。中原出载驼马杂,重译来贡犀象连。
奇珍怪见动人意,往往官人外存义。或者因之并亦无,髓凿筋剜剔膏胔。
□官上吏皆可诃,苍梧县尹当如何。前人生猺寇海北,杀人不异鸡与鹅。
苍梧有民民上古,十洞连邻姓槃瓠。令尹先惠十洞人,教重弦歌令威武。
儿知读书父识官,县尹有歌民乐安。笙歌教乐虞皇庙,犹似音声京洛好。
阿侯莫作北鄙音,霜气不来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