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子。
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疏疏,时而密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
阵风回转,雪片儿卷起来,婆娑而舞,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
正要叫它尽情地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共:旧作“解”。
顷刻花:喻雪。
正:恰好。
寒至骨:冰冷彻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提倡学习杜甫作诗的技巧,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比如本诗“整整复斜斜”一句,即出于杜牧《台城曲》:“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雄健的笔力把精心选择的典故贯穿起来,使诗歌更为凝炼峭拔。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
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寓居京城,当时他仕途顺利,文学创作也比较频繁。
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字字工切,层层加深,极富神韵,成为千古写雪名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颈联动态地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采用拟人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为天地精灵。又将雪比作花,更令人遐想无限。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意境,却比其更简炼。
尾联作者寓情于景,即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
历来咏雪的诗,留给人的常是寒索落寞之情,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给人以豪放、进取的启迪。
作者一气呵成,写完后即兴呈送苏轼。苏轼看后大加赞尝,这首诗从此千古流传。
这首诗创作于元辛占二年(公元1087年)冬。宋楙宗字盈祖,是黄庭坚在史局的同事,时任著作郎。唐臣宋璟,先世为广平人,故以广平称宋姓。
江山无限画楼前,旧恨新愁写四弦。才子后时宜落魄,美人未嫁惜华年。
苍茫大海鱼龙气,萧瑟秋风鸿雁天。怕读箧中红拂传,白头何路著先鞭。
东郊野马如马惊,依稀隐约还成城。参差雉堞云间横,鳌头岌嶪擎长鲸。
壮哉三都与两京,殿阁楼观颃空明。丹雘峭丽欹且倾,烟气荏苒摇旆旌。
其中似有百万兵,是邪非邪寂无声。秦邪汉邪杳难名,长风忽来一扫清。
赤日如血高天青,霜净沙乾雁鹜鸣。路傍但见棘与荆,祇有惨淡万古情。
人间城郭几废兴,一抔聚散皆化城。君不见始皇万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顽如冰。
屈丏按剑将土蒸,坚能砺刀草不生。神愁鬼哭枯血腥,杀人盈城著死争。
只今安在与地平,平地深谷为丘陵。江南善守铁瓮城,城外有田不敢耕。
西北广莫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身为心城屋身城,一朝破坏俱化升。
伫立感化参玄冥,乾坤翻覆一化城。
流连行见几东风,但恃长镵禄已丰。寒日一畦沙海上,清斋三月雨声中。
区畴得地分瓜芋,早晚凭天付韭菘。不分长安种花手,千枝火迫赏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