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临歧徘徊,执手相送,构成了送别诗的基本情调。要在这同一基调上奏出不落窠臼、自成体格的送别曲,确非易事,张籍《送远曲》就是个中唐佳品。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戏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相传即是项羽掠马台。南朝刘裕曾在此大宴群僚,饮酒赋诗,由是著名,遂成胜迹。起首点明事由、地点:戏马台南,送别友人。看似语意平平,内中却含深意。“戏马台”三字并非信手拈来、率尔下笔。遥想当年,霸王灭秦,叱咤风云;刘裕伐胡,气吞山河。而今旧迹依然、昔人何在?站在历史悠远的名胜古迹旁,顿感宇宙之永恒、人生之短暂。而匆匆人生,聚少离多,愈加难以为情。送别惆怅,古迹旁送别更为惆怅,诗歌借名胜给送别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行人既醉,则设宴送别的主人自然不会清醒。诗人对面落笔,暗点其人醉倒,下语含蓄。下句述敬酒僮仆,则攒足上句,写出醉态可掬。主仆之间,等级森严。主仆不可能平等同桌,主人更不可能向僮仆劝酒。而今居然事出反常,可见主人醉意醺然。然而醉酒只是表面现象,求醉的目的在于离愁浓郁,无以排遣,这才不择对象,以醉自遁。诗人以反常举止,写出正常心绪,角度新颖,写形得神。与王维之“孤客亲僮仆”(《宿郑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半部分赋事已尽,后半部分转入抒情。“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行人去去渐远,主人目送不已。由眼前别离预想别后行程,选材自出新意。诗人慨叹友人只身飘零、行踪难止,无复室家温馨,只有羁旅困顿,以室家反衬行役,其苦愈明。下一“复”字,由“覆盖”之意,强调空间狭隘见出心情压抑,又符合青天长路、交于一点的眼前实景,造语精致却又浑成。篇末结句,更加出人意外。“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题名,唐人习俗,行旅之中,每有所感,无论野寺村店、断壁颓垣,即时赋诗题名。一般送别诗,经常以景作结,止于伫立凝目,远送行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张籍突破藩篱,不仅写出别离当时,更悬设别离之后,寻踪追忆。从眼前到未来,精心延展了时间长度,否定了“人间别久不成悲”,以突出友情之真挚深沉,此其一也。行人上路,远游无家,固是一悲,张籍他日追寻题名,则本身也难免远游,更是一悲。诗人两面落笔,绾合人我,将送人之悲融入自行之悲,离愁别恨,顿时倍加浓郁,此其二也。全诗力避俗套,自造新意,足见其思深语精。清人沈德潜评此诗曰:“从前送远诗,此意未曾写到。”此评点出了这首诗的独到之处。
一片贞心铁石坚,泪痕挥尽缟衣穿。传观列女几千字,身事良人三十年。
慈竹萧疏南亩女,谖花零落北堂烟。母看季世豪男子,谁似深闺刘母贤。
垂杨十二门,旦旦罗鸣驺。千骑万骑中,孰是违世俦。
美哉吴夫子,脱洒住丹丘。气涵群象动,思与万物周。
天马出名驹,逸态横九州。自从下地走,但饮星河流。
明月落中江,倒影射斗牛。飘然持玉节,去犯苍山稠。
紫凤把细华,逶迤仙岩陬。遂经三茅岑,已登阁峰头。
还家拜封君,玉册珊瑚钩。笑问游子衣,不独五色优。
门县朱雀旌,坐拥金明裘。开筵浥芳醴,炰觞进庶羞。
承颜开淑训,慰尔道路修。尔归奉天子,万岁更千秋。
番君大国寿,贺老清湖愁。烟水三万顷,宫袍在扁舟。
荷花合古渡,此处不夷犹。云锦双鸳鸯,悠悠戏汀洲。
东风长年来,扬我阑槛幽。白马络金羁,奈此甚盛休。
侬家阁峰下,霞竹敷稻畴。鹤集偃松雪,青云互绸缪。
自从干戈馀,川岳秋萧骚。骨肉倚四海,风云扰吟讴。
闻君复此去,浩荡怀今游。罢酒黄鹂鸣,高花艳城楼。
良辰难能别,嘉会易为酬。至乐夫子行,子行无滞留。
金罍山色满庭除,偃仰长因饱食馀。神女有时行雨过,仙人自昔好楼居。
龙归不觉衣裳润,蝶去方惊枕席虚。莫向招提频借宿,且留丹壑待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