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地员辨土宜,管子精擘画。大略分三等,有施长七尺。
以之测土深,高下定为格。其次亢仓子,遗言亦可绎。
耕道计手足,苗行审强弱。差不许毫釐,皎若别黑白。
匪独《豳风图》,可以绘殿壁。人满既可忧,生事又相迫。
与其算锱铢,毋宁辨菽麦。樊迟非小人,学稼今上策。
仗剑出西游,来游帝王州。登高望故国,感慨弹箜篌。
长歌四五发,云物惨不收。歌声忽悲壮,江汉不敢流。
峨峨天目山,王气今已收。英主从北来,长驱势莫留。
浮云捲旌旗,天兵动戈矛。国破佳人死,时危志士忧。
遂令歌舞地,夜雨鸣松楸。野殿莓苔古,荒城鸟鼠秋。
茫茫古帝魂,千古不可求。神飞故宫远,月出西陵幽。
凄凉白云乡,寂寞芳草洲。我欲吊古迹,落日寒飕飕。
无言一尊酒,悲风起闲愁。
身高吸霄瀣,羽薄趁仙风。自奏清商曲,泠泠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