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衬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飒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飒,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久雨门难出,荒庭日易晡。竹繁教略洗,花亸欲频扶。
迂拙真何用,幽閒且自娱。过从有佳客,无酒亦须沽。
青山澹将夕,暝色入飞鸟。余霞尚绮丽,钟动月初皦。
平生癖看山,山晚看愈好。商飙洒然来,长空秋浩浩。
浮图凌百尺,怖鸰巢缥缈。铁佛铁何年,炉鞴群灵绕。
佛法无尽藏,何大亦何小。泰山等秋毫,闻诸漆园老。
平阳古都会,怀古足搜讨。百族尚雍熙,唐风斯未邈。
奈何阳九厄,寇盗纷缠扰。廓清幸当时,祅氛顿湔扫。
霍岳北岝崿,汾水西灏淼。我来僦僧舍,便觉出尘表。
前身或行脚,到处留鸿爪。飘然下虚阁,清坐对风筱。
日月行中天,会朔自有期。江海各一方,合流岂期时。
慨彼君子交,良晤何暌违。子昔西江来,访我东海湄。
载酒笑贺狂,探书慕迁奇。别来三十年,彼此更乱离。
会合齐未卜,音问两俱稀。倏焉际文明,见面交相疑。
君颜昔如玉,我发今若丝。感此缱绻怀,峨冠竟言归。
毋为叹衰迈,少壮夫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