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天有声”、“天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天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天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
篱下黄花早已彫。镜中华发不相饶。清霜白露烟光晚,去雁来鸿客路遥。
香篆冷,烛花消。佳宾同醉可怜宵。都将璧月琼枝句,付与樽前薛小桃。
芙蓉城北旧台池,贪看风光上马迟。出郭泉声新雨后,过河山色夕阳时。
闲寻题字知曾到,坐论人才醉不辞。莫对庭柯感摇落,拂床仍有柳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