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查慎行的早过淇县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早过淇县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经过高登桥的时候,于朦胧夜色中,见得桥下水流汤汤,河边露气正浓,带有凌晨的丝丝凉气。
当我走过淇园的时候天还未破晓,远处的天边,挂着一钩下弦的残月,近处的杏花,在清晓淡淡的月光之下,正吐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注释

淇(qí)县:今属河南,淇水流经此地。
高登桥:桥名,在淇县城南。
汤(shāng)汤:大水急流貌。
朝涉河:在淇县南。
淇园:在淇县西北。产竹。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早行经过高登桥与朝涉河。“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从这两句来看,可见诗人行之早。“汤汤”用词是极为恰当的。后一句写到清凉的露气,前面写到“朝涉河”,前后贯通一体,使人满心欢悦。这类遣词用语微细之处,乍看似妙手偶得,不甚经意,却表现出诗人的艺术素养。这里面包含着高超的语言技巧,却又使人读来不觉,此正大家手笔。

  后两句写诗人经淇园的竹园所感受到春夜的清气。“行过淇园天未晓”及前二句均写诗人早行经过的三个地方,皆为平列。“一痕残月杏花香”,既写早行所见,又描绘出此刻特有的景色。颇有画意。前面流水汤汤,写听觉;露气清凉,写触觉;这两句,写视觉和嗅觉。天边,残月一痕;眼前,杏花满枝;耳边,流水汤汤;肤上,凉露清清;鼻中,花香沁人。在朦胧的晨光和露气中,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读者仿佛能够感到,画面上满纸的水墨还湿漉漉的没有干。

  这一首短短七绝中,调动眼、耳、身、鼻多种感官,描绘了一个清新宜人、幽美可喜的环境,令人神往。小诗写得这样浑然天成,似信手拈来,清俊自然,别有韵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回北京途经河南淇县所作。诗人于拂晓朦胧中登上高登桥,时值仲春,景色清艳迷人,诗情油然,写下这首诗。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猜你喜欢

睡起近斜晖,庭花昼掩扉。人从忙里老,春向醉中归。

宿雨香红径,闲云冷翠微。沙鸥西涧浴,野鹤北岩飞。

一年漏将尽。
万里人未归。
君志固有在。
妾躯乃无依。

去年南兰陵,官河无流澌。阴云久不见,万里行炎曦。

太守为民祷,百拜躬愈祗。忽然动凉飙,骤雨肆奔驰。

旱苗有生意,下民免寒饥。感格在俄顷,嗟人自不为。

颂语我欲作,垂世同曹规。深恐旁观者,凭藉立是非。

反谓地势隆,水散及四支。纵使雨入尺,立待只片时。

今年芒种后,有雨细如丝。农家买五兆,寸波成涟漪。

我耳曾听得,把笔纪小诗。又传练湖圯,澒洞南北迷。

浸淫到旁邑,原隰不分畸。秋中月色皎,老晴颇相宜。

深谷传地籁,乔松难扶持。滂流尽三日,处处同一辞。

化工有至理,浅眼休蠡窥。蝝蝝可怜生,短衣到凫茈。

冬寒与夏暑,平日何怨咨。一旦示灾咎,反己深思惟。

退寸望求尺,龠合规微赀。丰艰非逆料,人情恣生疑。

既忻堆如栉,复话禾无䅗。遂致阴阳转,未免水旱移。

固穷不羡富,求足翻成亏。不知尼父言,三年积铢锱。

一稃与二米,犹胜糠覈肥。农家多守分,富家当坦夷。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