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注释

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
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
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
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
过:过去了,尽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猜你喜欢
酒难忘处能消日,雨不愁时任戴星。
欲和新诗无好语,竹窗灯火夜晶荧。

虚阁留仙,孤檠衔梦,旧欢忍问槐柯。寥落羁魂,踟躇遥夜,半输初泛金波。

未圆先缺,最愁见、亭亭素娥。残霞吹尽,南北高峰,依约双螺。

秋衾信宿烟萝。已蜕吴蚕,犹恋修蛾。天际含颦,云中飞佩,更堪此日离歌。

砌蛩吟苦,替人唤、樽前奈何。相怜无计,看取青衫,泣下谁多。

先天而生者道之初,后天而存者道之寿。
人能知道为可贵,期能与道同其久。
粤从羲黄迄孔孟,大原千古垂不朽。
书以道事万化源,易以明理群经首。
诗三百所蔽思无邪,礼三千主敬内自守。
我性其性天其天,念兹在兹谨所授。
纷华过眼空中云,绮丽堕前苗之莠。
德人澄心制万变,仁寿天爵我固有。
福惟自求命自作,欲净理明鉴无垢。
勿贰以二参以三,环堵中间维道囿。
存之又存悟本元,心与道一逢原在左右。
惟兹皇览揆度辰,临阳浸长泰道亨。
为君大书汤盘九字铭,愿君进德日新又新与岁而俱新。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