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起拍二句,言“楚女”飘零在外,寄居于水乡的临河楼宇中。“楼枕小河春水”的“楼”是“楚女”暂栖之所,可推测为一歌楼舞馆,临水构筑。“春水”,点明季节。“枕”字下得别致。
“月孤明”三句写暮春月夜之景而隐含伤春离别之情,说“楚女”自伤身世、月夜难眠。“风又起”,从听觉着笔,表明“楚女”虽然置身床榻而长时间处于不眠状态。“杏花稀”(系“楚女”的想像之辞)虽为景语,但其中亦寓有惜春、伤别之意。月本无所谓孤不孤,但对于欲归不归的楚女来说,它却显得孤独凄清,物象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加之“风又起,杏花稀”,其景象就更凄清,不眠的人儿,心情可想而知。这里既写暮春之景,又寓有自伤身世飘零,自伤老大,自伤离别的情绪。
过片二句写女子服饰,分别从头上玉钗、乌黑的鬓发及衣裙上金线所绣凤鸟图案着笔,一句写她的头饰和美发,一句写她用金缕盘绣成凤鸟图纹的舞裙,对“楚女”的形态进行描写。金玉锦绣的字面,恰好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空虚索寞。“楚女”如此艳美,然而却长期漂零在外,其独居凄怆之情亦自在不言中。于是最后三句要借“八行书”,诉千里相思隔魂梦萦牵之情,恰值月夜闻雁,便欲凭雁足传书,以道相思之意。言作书寄远,并点明题旨。这数句与李商隐“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异曲同工,虽然明说着欲凭鸿雁寄相思之意,其实隐含的意味却是鸿雁长飞,锦书难托,确有含蓄不尽之情。
晓过池州郭,人家傍曲溪。白花临岸发,青草度江齐。
秋浦残林雨,春山遍竹鸡。东楼怀李白,风日至今迷。
惟澹有至乐,此乐世罕知。谁能味无味,舍彼甘与肥。
君侯文武才,面有虎豹姿。被甲起上马,出入百万师。
西来树功勋,献颂白玉墀。方将大将权,绕帐罗旌麾。
纷华艳人目,孰不为朵颐。顾于方寸间,物累乃若遗。
斋居寄遐赏,而无山林期。处乐宁易言,岂独静者宜。
始知豪杰士,自有绝世资。悠哉澹中趣,吾道同所归。
霜英弄晚,清绝东篱景。秋容太淡,蟾波相掩映。几重帘捲风疏,一曲栏回露冷。
何如未荒三径。峭寒警。年华逝羽,风雨重阳怕回省。
亭亭照见,恍如侬瘦影。最怜压鬓簪低,况是烧灯院静。
消磨醉吟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