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大全  >>  纳兰性德的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

渔父:词牌名,又称《渔歌子》《渔父乐》等,此调分为单、双调,又各有不同的体格。此词为单调中之一体,五句,二十七字,除第三句外,通押平声韵。
纶(lún)竿:钓竿。落照:即夕阳。
宁(nìng):犹乃。芙蓉:荷花。剪:作吹动解。
“吹入”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赏析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创作背景

  词为题画之作,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徐轨(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此即其一。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楚女春心不自持,月明谁唱竹枝词。琼簪玉珥何颜色,翠幕朱阑且岁时。

燕子楼空伤往事,杜鹃花老负归期。江头几度风和雨,转觉湘灵瑟调悲。

老寄余生山水窟,寂无朝烟屈硉矹。
客从何方问栖隐,无人应门杖藜出。
言间遗我翠玉饼,把玩芳香袭呼吸。
便欲洗琖试水品,肠胃空枯恐称屈。
缄藏小箧挂东牖,惕若虬龙随手入。
云涛雪浪有变化,扃鐍苞宜何郁郁。
痛尝七碗岂不愿,待营一饱终无及。
穷人谈富如画饼,浪说烹炮诧如识。
真求大嚼荐茗饮,可笑诗人太疾绝。
岂惟枵腹误指染,更并丽句成乾没。
亦知且具衲子供,浇淋蔬笋供一啜。
恐君肺腑出宫商,造物反怪太喧聒。
又恐展转夜不寐,深思危虑比孤孽。
何如待我食万钱,东阁大开玉醅泼。
翠娥捧香沃烦腻,醉起一笑天地间。
男儿盖棺事始定,所不践言有如日。
半夜逾城景象虚,雪山深处觜卢都。
直饶一见明星悟,已是当时不丈夫。
© Copyright 2024-2029 www.gusw.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3  邮件:461421998@qq.com